图书介绍
消弥与重构中的“查玛”【2025|PDF|Epub|mobi|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】

- 王静著 著
- 出版社: 北京: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
- ISBN:9787811089981
- 出版时间:2011
- 标注页数:264页
- 文件大小:12MB
- 文件页数:275页
- 主题词:喇嘛教-宗教文化-研究-辽宁省
PDF下载
下载说明
消弥与重构中的“查玛”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
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。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。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,简称FDM(免费,没有广告,支持多平台)。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。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。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。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。不推荐使用!后期资源热门了。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!
(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,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)
注意: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: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
图书目录
绪论1
一、选题目的及意义1
二、理论探讨2
(一)全球化背景下的传统文化复兴3
(二)现代性图景中的宗教“祛魅化”14
(三)“仪式”与“文化展演”的相关理论探讨24
三、研究对象的界定及相关研究动态37
(一)“仪式”还是“艺术”——不同主体者眼中的“查玛”37
(二)本选题相关研究动态42
四、本书基本结构及研究方法56
第一章我的田野地点——辽宁蒙古贞60
第一节一个“农耕蒙古族”的诞生60
一、历史沿革及主体构成61
(一)历史沿革61
(二)主体构成62
二、生计方式及变迁:从“逐水草而居”到“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”64
第二节从笃信李教到大兴藏传佛教67
一、蒙古贞藏传佛教文化三源头68
二、李、佛之争69
三、蒙古贞藏传佛教文化的繁荣71
第二章从繁荣走向失落的“查玛仪式”75
第一节尘封中的“神圣”:繁荣发展的查玛75
一、“庙宇林立”中的查玛75
(一)“却尔吉乐”查玛79
(二)“丁科尔”查玛85
(三)“米拉”查玛86
二、“民众记忆”中的查玛88
(一)“人山人海”赶庙会89
(二)听老人讲“那过去的故事”92
第二节查玛兼容性蕴涵阐发100
一、传说故事中的“起源色彩”与“本土再造”101
(一)青牛(大象)转世说102
(二)阎王托梦说104
(三)杀妖祛魔说105
二、神祇角色中的“文化杂糅”性105
三、面具形象的“善相化”、“写实化”109
四、舞蹈动作中的交融性意蕴110
五、功能意义的多元化趋向114
六、文化整合中的“选择性”与“重新解释”115
第三节从衰落到失落:“命运多劫”的查玛118
一、接踵而至的历史性“重创”119
二、痛楚的“民间记忆”121
第三章复兴中的“查玛”艺术125
第一节复兴伊始:全国第一次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普查125
一、点燃“复兴之火”——《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》125
二、重拾“濒危”的查玛舞步128
(一)寻找老艺人128
(二)印象中的高喇嘛130
三、查玛道具的重新制作132
四、复兴—以“艺术”之名133
第二节恢复工作在“分道扬镳”中步履维艰136
一、市里恢复工作—创新不断137
(一)第一次创作:参加第一届“沈阳文化艺术节”142
(二)第二次创作:参加第三届“龙潭杯”全国优秀花会大赛145
(三)第三次创作:参加第四届“龙潭杯”全国优秀花会大赛146
(四)第四次创作:参加第二届“中国沈阳国际民间舞蹈(秧歌)节”147
二、县里恢复工作—以“秉承传统”为主旨154
三、走向广场的查玛艺术157
第三节“非遗”中的复兴—华丽变“身”159
一、市里恢复工作—弘扬地域、民族文化160
二、县里恢复工作—与时代气息相结合163
三、走进剧场的查玛艺术165
四、查玛发展前景展望166
第四节从“无意识”变迁到“目的性”变迁167
一、本土化过程中的“无意识变迁”168
二、地方化过程中的“目的性变迁”168
第四章从传统宗教仪式到现代文化展演:作为“社会戏剧”的历史170
第一节作为“宗教仪式”的衰落171
一、政治意义上的“断裂”171
二、情感意义上的“瓦解”172
第二节作为“文化展演”的复兴173
一、表演道具的艺术化、符号化174
二、表演形态的不断创新化178
(一)若隐若现的“芭蕾”情结178
(二)红火热闹的“秧歌”情怀179
(三)意象写实的“舞剧”风格180
(四)“回归”中的“民俗舞”气息181
三、表演情节的故事化184
四、表演者角色的转换185
五、“形式”大于“内容”186
第三节从仪式到展演:纠结与对峙188
一、一个“神圣空间”的分崩离析到重构189
二、“秩序”的颠覆与重建194
三、超逻辑的“转化”到“展现”196
四、结构与能动性的不同彰显198
第五章从查玛“兴衰演变”看“社会”,的生产204
第一节兴衰演变:“众”望使然204
一、“权力”由幕后走向台前205
二、文化的交流与融合206
三、蒙古族身份认同的日趋强化208
四、现代性场景中的“传媒”与“消费”211
第二节文化再生产:以“传统”之名214
一、“文化再生产”何以成为可能?214
二、“传统”的文化再生产218
(一)传统是必须面对和利用的218
(二)传统是经过选择和过滤的220
(三)传统正遭遇着创新222
(四)传统作为“象征资本”的争夺224
三、反思:“非遗”=文化再生产?227
(一)从“声名日下”到“珍贵遗产”227
(二)“非遗”中的生产品——以“宗教”之名的艺术230
结语:消失·弥留·重构233
一、远去的“神圣”234
二、记忆之“镜”:穿梭与透视235
三、“意义”的重塑241
参考文献245
附录258
热门推荐
- 2439791.html
- 1771279.html
- 1525921.html
- 3658082.html
- 949938.html
- 643256.html
- 1578403.html
- 81475.html
- 2250260.html
- 1175724.html
- http://www.ickdjs.cc/book_2037323.html
- http://www.ickdjs.cc/book_956721.html
- http://www.ickdjs.cc/book_1072374.html
- http://www.ickdjs.cc/book_330506.html
- http://www.ickdjs.cc/book_1425767.html
- http://www.ickdjs.cc/book_1062525.html
- http://www.ickdjs.cc/book_2313307.html
- http://www.ickdjs.cc/book_2906864.html
- http://www.ickdjs.cc/book_2241191.html
- http://www.ickdjs.cc/book_3367244.html